美國留學驚天大瓜:MIT、賓大等精英大學被指控“偏袒富人”!
瀏覽量:次
2022年的時候,伊利諾伊州聯邦法院出了個特引人注目的案子,那陣仗可不小。原告是8個學生,他們一紙訴狀把17所頂尖大學給告了,這里頭有喬治城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MIT 等等。
告啥呢?說這些學校在招生的時候,明里喊著 “Need-blind” 政策,意思就是招生不看家庭經濟條件,可暗地卻向著有錢人家的孩子,還串通一氣操控學費,削減給貧困學生的援助,這不是明擺著背叛了學校宣稱的公平原則嘛。
被起訴的這17所大學,那可都是響當當的名校,像布朗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杜克大學、埃默里大學、喬治城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西北大學、圣母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萊斯大學、范德堡大學、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其中有 10 所學校,像布朗大學、耶魯 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已經和原告和解了,一共掏了 2.84 億美元賠償金,不過呢,雖說賠了錢,可這些學校嘴硬得很,壓根不承認自己做錯了事。
剩下還有 7 所大學在那兒僵持著,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喬治城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圣母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就是這幾個 “硬茬”。
到了今年12月17號,原告又搞了個大動作,向法院申請把針對剩下這幾所大學的訴訟升級成集體訴訟。這可不是鬧著玩的,8位原告一張嘴就要6.85億美元賠償,按照美國反壟斷法律,要是集體訴訟身份一確定,賠償數額能翻三倍還多,輕輕松松超 20億美元。
最近這案子更是爆出猛料,原告提交的新證據里有大學高層私下的通話、往來的電子郵件,還有內部報告,這一下可把精英大學偏愛富家子弟的事兒錘得死死的。
啥叫實錘呢?就比如說,媒體曝光了麻省理工學院招生主任?Stuart Schmill在2018 年的一封郵件,里面寫著,MIT當年在時任董事會主席Robert Millard 強力推薦下,錄取了推薦的六名申請者中的四名,其中倆按正常情況根本錄取不了。
再講講賓夕法尼亞大學,有個前招生辦主任作證,說在1999到2008年她工作那會兒,賓夕法尼亞大學給捐贈者子女開 “綠燈”,一些申請者會被貼上 “真正特殊利益群體”(BSI)標簽,貼上這標簽的,父母基本都是學校的 “大金主”,要不就是董事會成員力挺的。
還有圣母大學,副校長 Donald Bishop 在2012年的一封郵件被翻出來當證據了,上面寫著:“今年,捐贈者對咱們招生決策影響老大了,學校把好多名額給了捐贈者子女,30個本來憑本事能考上的學生就這么被擠下去了?!?/p>
喬治城大學也不例外,多年來校長 John J. DeGioia 每年都挑80個學生進 “特殊錄取名單”,這些學生能入選,可不是因為學習好或者體育棒,純粹是爹媽捐錢多、有潛力繼續捐。校長還老在名單上頭批示 “請錄?。≒lease Admit)”,這幾個字一寫,基本就等于給這些學生發了錄取 “通行證”。
雖說證據都擺在眼前了,可這些高校還是不認賬。麻省理工學院前幾天趕緊回應,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根本沒有招生偏袒富人子女的事兒,還拿官方記錄說事,說有錢人的孩子申請MIT也經常碰壁。賓夕法尼亞大學也發聲明,大致意思是,從他們提供的數據看,招生的時候,不管家里多有錢、捐沒捐錢,都一視同仁,學校可小心了,不會給這種特殊照顧,只有符合條件的才能被錄取。
總之啊,被起訴的這些學校面對不公平錄取的指控,清一色的 “否認三連”,說證據 “不可靠”,對指控 “不予考慮”,堅稱指控 “毫無根據”,都強調自己招生的時候絕對沒偏向給大學捐過款或者承諾捐款的學生。
看完上述內容,你還想去藤校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