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也難逃“內卷”?是順勢躺平還是成為“卷王”?想要突圍得架好“規劃”的梯子!
瀏覽量:68次
對教培行業的討論是近期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從遍地廣告、資本追逐,到頂格處罰、大范圍裁員、上市受阻,和“教培行業要涼了嗎”的深深擔憂,這中間只經歷了不到半年。鋪天蓋地的輿論中,我們發現雞娃焦慮正在成為席卷社會的教育風潮。
留學內卷就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名校的申請競爭日益激烈,這些年的內卷化不再限于標化的水漲船高、活動的豐富多樣,而已經擴展到新鮮的領域:科研經歷。你找藤校教授,我就請中科院的研究員,甚至有的直接保證可以發刊……
嗅著商機而來的機構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這里面的魚龍混雜,恐怕只有多吃幾次虧才能知道。
事實上,不僅國內卷,美國的內卷也十分驚人。雖然美國目前的升學體質相對純粹,課外輔導班和教育機構還不十分“商業化運作”,但同樣存在“上了好初中就有機會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就有機會上好大學”的現象。
這種情況下要怎么辦?尤其是中國學生要怎么辦?
首先,正視內卷環境。
超級中學“壟斷”重點高中,培訓機構再“壟斷”超級中學;初中向小學掐尖,小學再向幼兒園掐尖,而學生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變優秀。
除此之外,社會大環境進入存量時代,在這個背景下的博弈和競爭,以往的同質化(即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路子已經不能取勝,而必須結合自身特點,走差異化、個性化的路子。
不要把“內卷”作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不要把一切問題都歸為外部環境,而是思考有效的解決辦法。再說了如今的世界,想要追求卓越,想當精英,怎么會不辛苦呢?
其次,利用規劃多留些選擇的機會。
美本院校申請主張“The most fitted, not the best.(只要最適合,不要最優秀)”,強調個性化與匹配度,“匹配”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以《普林斯頓評論》公布的美國大學招生錄取公式為例:
學生“錄取指數” = 就讀高中(0—4分) + 課程難度(0—21分) + 年級排名(0—3分) + 平均成績(0—16分) + SAT成績(6—25分) + 國家榮譽學者決賽者(0—3分) +申請論文(-3—5分) +推薦信(-3—4分) + 課外活動(-5—30分) + 種族多元化(-3—5分) +體育活動(8—40分) ……
也就是說,公式中的每項考察項目得分越高,學生與學校的匹配程度越高,錄取概率則越大。
即便錄取條件如此嚴苛,斯坦福招生官也曾公開表示:學校每年的申請者中完全符合甚至超過學校錄取條件的學生,是錄取名額的3倍之多,因此內卷背景下,學生的差距并不僅在于標化,更在于社團、學術、科研等方方面面所塑造的完整申請形象。
當開始有意識地為實現目標而規劃時,“錄取公式”中的各項就有了可提升的空間,也即擁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最后,聽專業的建議和規劃!
沒有家長不焦慮,誰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既成功又快樂,但作為留學競賽的參與者,家長與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錯誤地估計面臨的形勢,以至于做出錯誤的戰略選擇。這時就十分需要專業的顧問站在客觀視角把握全局,引導規劃的走向。
但無數規劃季的準留學家庭頭疼的是:道理都懂,可實踐起來還是會面臨無數問題。可以把你的成績與基本情況(GPA、專業和院校背景等)發送給小助手的微信xiaozhistudy,匹配專業的老師為你解答疑惑哦~

